'
);
}
1949年解放后的第一个冬天,一个中年男人走在上海的街头,他穿着一件极其破旧的棉袄,艰难地抵御着寒冬的冷酷。有人劝他换一件新的棉袄,他拒绝了,等到棉袄实在穿不出去了他就做了一件罩衫罩在棉袄外面,照样和往常一样穿。那时如果有不认识他的人在上海街头上看到他,肯定无法想象这个男人就是时任上海副市长的曾山。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曾山出生在江西吉安的一个革命大家庭,他的父亲曾彩琴、哥哥曾延生和弟弟曾炳生都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毛主席赞誉为“满门忠烈”。少年时期曾山曾在父亲担任教员的学堂里读书,可由于家境过于贫困,16岁时他辍学进入到了一家丝线坊做学徒,后来在哥哥曾延生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7年正在吉安负责农民运动的曾山独身前往广冬,他加入了叶剑英的教导团,参与到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他接到组织命令折返回家乡开始发展农民武装,这段时间里他带领着农民打土豪分田产,为前线的将士们筹集物资。
在父兄皆为革命牺牲之后,曾山怀着巨大的悲痛,带着家人们未能完成的革命心愿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解放人民的事业当中,依靠着自己的努力,他很快就成为了苏区的重要领导,并担任过江苏苏维埃主席。毛主席生平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在中央苏区奋斗的那段岁月当中,很多地方都得到了曾山的帮助。
1934年在红军开始长征之后,曾山担任了江西的省委书记,率领着部分红军将士留守南方与国军打游击,然而由于当时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在一次战役当中他被国军包围,最后虽然冒死得以突围,但只剩孤身一人的他特和组织失去了联系。当时敌人用八万大洋悬赏追缉曾山,他巧妙地化妆成贩油的农民,突破了重重封锁,一路辗转潜到上海找到了地下党组织,并去往了苏联学习深造,归国时已是1937年抗战爆发,当时他接到命令协助老朋友陈毅和项英创建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曾山大多数时间内都在负责财政工作,主管物资供应,为大兵团作战提供物资保障,工作非常繁重,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但他从来没有觉得困难,即便是在负责三野供应的基础上后又增加了二野的物资供应,他也能够把后期的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淮海战役打响之后,曾山日以继夜地指挥着支前大军,消除了前线战士的后顾之忧,为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管是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的建设时期,曾山始终都保持着克勤克俭的作风。上海解放之后他去往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担任副市长,并主管经济,那时国民党曾放出一句话,说上海是座染缸,红着进去黑着出来,但即便是经手的钱财成万上亿,曾山都始终保持着廉洁奉公的本色,冬天的棉袄直穿到破烂不堪也都舍不得换。为了能够和陈毅市长管理好这座大城市,他不分昼夜地操劳,生活过得非常清苦,甚至于一度因为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加之营养不良而晕倒在楼梯上。
几年之后曾山被调往了中央,先后担任过商业部长、内务部长等重要职位。在1955年的授衔评定中,由于早已离开了军队,因此他没有能够参与到评衔中,不过满门英豪的曾家革命者辈出,他的侄子凭借军功被授予了少将。
曾老一生对自己要求甚严,对于儿女们的教育他亦是如此。在上海工作的时候,他的大女儿从老家来到自己身边,他没有动用自己的职权给女儿安排舒适的生活,而是直接让女儿去远离市区的纱厂做一名普通工人。他的女儿进工厂不久之后被人问起家里的情况,当她说出自己的父亲是副市长时,身边的同志说什么也不相信。
曾老始终教育自己的七个儿女不能想着要享受什么特权,要求他们独自外出闯荡,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几个孩子都继承了他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后来都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长子曾庆红,曾担任过副主席,是正国级的领导,另外还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都凭借着在部队里的努力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1972年曾老在北京与世长辞,他将一生都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