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各位朋友,各位乡村教育第一线的战士们,非常高兴今天能在闻喜与大家相聚,进行交流和分享。当下,乡村教育振兴与乡村振兴都是重大的国家战略性主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切实感受到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这些变化涵盖结构性、制度性等诸多方面。
一、现状诊断:三重危机叠加
1.结构性坍缩
从结构层面来看,最突出的表现是学龄儿童和乡村学校数量大幅减少。前两年开始,我国每年新生儿出生率低于1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乡村学校数量为7.6万所,乡村学生有2000多万。乡村教育人数和学校的减少,使得中国教育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变化。
2.精神性塌方
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品质的变化。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黯淡无光的一代。各地因精神疾病、抑郁致残致伤的青少年比例及数量十分惊人,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相关情况在网上多有流传。刚才听张孝德老师提到,农村青年学生也已出现抑郁厌学现象。青少年心理疾病和抑郁厌学的核心原因在于深受教育内卷的严重影响。大量实例表明,那些深度患病的学生一旦脱离竞争环境,状态往往立马改变。
3.未来性危机
此外,还有一个极为严重的危机。一方面是过度教育导致学业过剩,另一方面则是就业面临严重困难。许多人多年深陷内卷,可从高校毕业步入社会时,情况却充满不确定性。此外,AI和智能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也对学生未来的培养和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教他们,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面临的问题。
国家其实已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了。2012年,国务院发布文件,要求保护农村小规模学校,不得持续撤并学校,并规定了严格程序,这在当时对农村学校起到了重大保护作用。但自那之后,缓慢撤并的情况一直持续至今,目前全国有76000所农村学校。学校数量减少,并非仅仅是教育自身的原因,而是与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和少子化紧密相关,不过教育也确实承担着重要责任。
二、价值重申:村小不可替代性
1. 教育公平维度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乡村小规模学校以及村小价值,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其一,村小及相关学校汇聚的是农村社会最底层,最后一批没有能力离开农村的家庭和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弱势群体。若我们不去关心他们,还有谁会关注呢?尤其在少子化时代,每个孩子都无比重要,所以基于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关照他们,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2. 教育规律维度
其二,从教育价值层面考量。我们一直倡导基础教育应推行小班小校理念。当前很多学校规模过大,不少地方的小学动辄五六千人甚至七八千人,这还算小学吗?在这样的学校里,学生日常行为受限,一举一动都可能引发校园事故风险,严格管理之下如同身处“文明监狱”。下课时不允许随意走动,上厕所都有严格规定,学生毫无自由可言。这种大规模学校追求的是效率,将十所学校合并为一所,虽能降低管理成本,却完全不符合教育规律。
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就近入学,而就近入学的前提是附近有学校。
去年我到日本访问,与佐藤学教授交流时,我询问日本小学的人数设置标准,得知一个小学规模为130人,最多140人。这让我们十分震惊,因为在国内,100多人的学校被认定为小规模学校。当我询问为何标准定得这么低时,他表示是为了让校长能够认识每一个学生,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奢侈的。我们意识到,只有在小规模学校、小班小校,才能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才能提供符合学生需求的有效教育,否则你看不到人,只能看到数字。
3. 教育未来维度
其三,面向未来的教育价值。我们的教育旨在培养跨世纪且能走向未来的人才。如果在中小学阶段就将他们捆绑着,培养成机器人,而且还是二流机器人,又何谈走向未来呢?
所以,我们的办学价值和理念需要深刻变化。过去农村学校只有一个标准,即通过应试走出大山上学。田字格学校曾把价值拓展了一些,他们提出,要让学生留在大山能生存,面向未来能发展。也就是说,农村少年无论身处山里还是山外,都应具备走向未来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再用狭隘的应试教育观念来规范学校。
三、路径突破
实际上,如今全国有1亿多农民工走出大山,他们并非通过高考,而是借助经济开放到城市就业,同样走出了自己的出彩人生。所以,我们不应执着于非要上大学,尤其是985、211高校,这是不真实的,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刚才提到,我们还需应对AI的挑战,而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个简单的方案就是回归生活教育,回归素质教育,做AI无法做到的事,培养AI所不具备的品质。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具有个性、有内驱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人时,AI的存在就不那么可怕了。
2016年9月,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立足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在分众传媒资助下,创立了分众美丽小学。虽然学校现已停办,但他们所做的教育尝试以及提出的教育价值,具有长久效力且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他们经多次讨论研究提出的培养目标——“美丽生活家,终身学习者”,十分出色。这一目标值得作为我们乡村教育的共同培养目标,让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具备追求美好生活、实现生存创造和发展的能力。
注:本文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老师在4月12日至13日的“乡村教育振兴大会”作了题为“乡村教育新图景:走向生活教育”的主旨演讲全文整理,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