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收手机遇上“00后”,大学课堂这道题怎么解? | 新京报快评 - (04/20人民网发布)
发表时间:2025-04-20 09:24:13来源:人民日报

不管是学风建设,还是宿舍管理,高校管理者都应摒弃传统“管控式”思维,多一些倡导、引导,少一些简单强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资料图:某地大学生正在“手机驿站”放置手机。图/IC photo
文 | 李一陵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收到西北政法大学多名在校学生反映,称自2025年开学以来,学校推行学生学风建设行动,其中有建立“无手机示范课堂”“手机入袋”等措施。部分学生反映,部分学院试行时“存在强制行为”。
17日,西北政法大学党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反映者的表述不实,目前学校并没有强制要求学生上课前上交手机,也没有对学生上课时拍摄教学PPT有所限制。当天,此前部分接受采访的学生告诉红星新闻,目前其所在的学院已不再强制要求学生上课前交手机。
不仅是西北政法大学,近来,很多高校都出台了相关规定加强学风建设,而打造 “无手机课堂” 则成为很多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如,近日,安徽工程大学发布《关于加强课堂手机管理的通知》,也要求除因课程需要确需使用手机外,授课教师上课前应要求学生手机入袋,对课堂上不当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行制止。
眼下,高校课堂内,学生低头玩手机、抬头率低、互动率差等现象比较普遍。课堂是育人主阵地,开展学风整顿行动,让学生回归课堂,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在这一背景下,很多高校打造 “无手机课堂” 以加强学风建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很多高校的实践表明,“无手机课堂”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手机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干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当中,有助于提升知识吸收效率,增强师生间互动交流,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因此,西北政法大学推行学生学风建设行动,建立“无手机示范课堂”“手机入袋”等措施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也要看到,对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 “00 后” 甚至是 “05 后” 来说,手机已经全方面融入其生活。很多人离开手机就会焦虑不安,课堂上同样如此。因此,学校在打造 “无手机课堂” 时,如果方法策略不当,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反对和不满。
尤其是教育数字化深入推进的当下,教学形态在深入变革,有些课堂已经离不开电子设备。手机、笔记本电脑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备工具。比如,在编程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手机连接编程设备进行代码调试;在语言学习课堂上,手机里的翻译软件、学习 App 能辅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此时,如果“一刀切” 地禁止手机进入课堂,显然也不合时宜。
高校应不应该加强学风建设?答案是肯定的。而具体到手机如何管理,则是对高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考验。首先,要引导高校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打造更多有质量的 “金课”。课堂要吸引学生,首先必须质量过硬。
其次,在手机管理问题上,学校应该多一些沟通和引导,少一些强制。从一些高校打造“无手机课堂”的实践来看,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做到了两点。其一是先通过各种渠道征集学生的建议,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管理中来,赢得他们的认同,而不是单纯采取强制手段。其二,则是根据课堂特性,与教师共同制定课堂手机使用规则,而不是“一刀切”,无视课堂特点和教学变革趋势。
面对自主意识显著增强的大学生群体,学校须充分尊重其个体差异与自主选择权。不管是学风建设,还是宿舍管理,高校管理者都应摒弃传统“管控式”思维,多一些倡导、引导,少一些简单强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只有这样,这些措施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撰稿 / 李一陵(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李立军
【责任编辑:4949澳门今晚中奖结果,警惕虚假宣传,方案解释优化_特级版yf.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