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文庙泮池和大成殿。人民网 黄东仪摄
□唐代远
刺桐花开红胜火,一城春色半城诗。2025年4月19日至23日,“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主题活动如期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场文化盛会便是对此的生动诠释,更向世界展示了一座世遗古城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实践创新,传承历史文化的努力。
古城脉动,文脉在烟火中生长。历史文脉保护的不仅是古城建筑本身,也是与古城共生共存的生活气息。世遗泉州将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的“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活态样本与百万市民生活空间叠合,让老百姓生活在世遗古城里。从九日山祈风石刻到德济门遗址,从市舶司遗址到洛阳桥,这些跨越海陆的遗产点完整勾勒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的贸易网络。而这一体系的延续性,正得益于百名观察员、千名志愿者、万名守护人共治模式的持续深化。“五一”将至,泉州好物文创市集聚焦泉州戏曲、非遗等文化元素,蟳埔簪花化作潮流头饰,南音工尺谱变身解压盲盒,古城的厚度正转化为消费的热度,必将推动烟火气和文化传承在泉州共存共生。
跨界焕新,文明是新生活方式。从古城到未来乡村,全域处处有戏、步步皆景。古街古巷通过文旅融合活化,游客可穿汉服沉浸式体验“刺桐万国商”场景,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沧桑。2025泉州时尚周上,启幕仪式、全球供应链大会、百年骑楼首发大秀等核心活动,让传统非遗与现代设计的碰撞擦出耀眼火花。从“爆红”到“长红”,泉州深谙文化IP的活化之道,既有世遗IP商业化,带动餐饮、摄影、文创衍生消费;也有世遗场景化运营,中山路百年骑楼变身时尚秀场,洛阳桥、德济门遗址融入剧本杀等新业态,让泉州2024年游客量破纪录,文旅消费带动千行百业增长。世遗不再是玻璃罩中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活方式,这座“活着的古城”正以古今碰撞的创意火花,续写“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当代传奇。
全球叙事,重构文明对话方式。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从听说中国,到体验中国,再到讲述中国,泉州已成为外国游客读懂中国的绝佳窗口。马德里皇宫T台上,泉州提线木偶戏服纹样点亮欧洲设计界;元宇宙天后宫中,各国来宾借全息投影共祭妈祖诞辰;区块链为红砖古厝铸造“数字身份证”,AI提炼德化瓷釉色生成全球设计师素材库……柔韧共生,无界共创,一个关于全球时尚的新可能正在揭晓。它不止于文化交流,更是海丝文明的美美与共;它不止于产业共赢,更在于编织人类对可持续未来的共同想象。当“何以中国”的命题与Z世代的汉服自拍同框,当宋代市舶司制度因跨境电商焕发新生,泉州用科技赋能验证: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亿万人的生活中持续生长。
越千年,越繁华。当区块链技术为古厝建立不可篡改的“数字身份证”,当AI设计系统从开元寺飞天乐伎中提取美学基因,世遗泉州用实践证实,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本质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滋养。如今,这座世遗古城,正以持续生长的文明密码,向世界讲述着一个古老文明历久弥新的中国故事。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编辑:邬嘉宏